×
home
wechat
video
phone
同期隆重推出

光伏出清,还要“反地产化

来源:索比光伏网

光伏行业不仅要反内卷,还要反房地产化。

似曾相识的沐邦高科

近期,追光者沐邦高科(证券简称:*ST沐邦;证券代码:603398)的日子不太好过。

8月8日,沐邦高科公告称,控股股东江西沐邦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所持有的部分公司股份再遭冻结。根据国金证券的核查意见,本次股权冻结的核心原因在于债务纠纷,债权人南昌市国资供应链金融管理有限公司向南昌中院申请了财产保全,涉案金额高达3.20亿元。

至此,沐邦新能源控股所持有的87,540,610股沐邦高科股份(占总股本的比例为20.19%)已被全部冻结。其中,质押股份(存在司法标识冻结、轮候冻结)占比为95.16%,质权人包括铜陵高新企航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晶科科技等;冻结股份(存在多轮冻结)占比为4.84%。直白的说,沐邦新能源控股把上市公司的股权换成了真金白银。

在股权被冻结的同时,银行账户也难以幸免。7月23日,沐邦高科公告称,公司及子公司账户合计约2775万元现金被冻结,其中募集资金专户被冻结2,686.27万元(存在多轮冻结)。而且,沐邦高科及旗下多家子公司因拖欠杭州晟泽盈贸易有限公司约9265万元借款,募集资金账户还被划扣约9747万元。截至公告日,沐邦高科的募集资金账户已累计被划扣约2.28亿元。

除了借钱不还,沐邦高科还想“白嫖”。根据6月27日的公告,沐邦高科超1.24亿元账户资金遭冻结。该事件的起因是施工方与沐邦高科签订价值约2亿元的10GW电池片项目的承建合同后如约进场,但施工方在干了3个月后却被沐邦高科以资金问题为由要求撤场。

更令人意外的是,沐邦高科还在财报报表上动起了歪脑筋。根据沐邦高科针对上交所下发的监管问询函的回复,公司在2024年报中玩起了左手倒右手的数字游戏:沐邦高科的第三大客户共青城奇峰的实控人与其子公司豪安能源的原实控人存在亲属关系,且双方是同行,豪安能源直接把货发给共青城奇峰的下游客户。更神奇的是,共青城奇峰花3000多万从豪安能源买来的货,卖给客户只需不到2000万元,妥妥的活雷锋!

虽然乱象丛生的沐邦高科被上交所下达了纪律处分,但“公开谴责”不会对相关责任人造成任何影响,所谓治标还需治本。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沐邦高科的一系列操作,比如股权质押、银行账户冻结、欠钱不还、财务造假,似曾相识?

卖狗悬羊的地产戏码

在笔者看来,沐邦高科在跨界光伏之初,虽然高举响应碳中和目标、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旗,但实则是一出卖狗悬羊的房地产大戏。

2021年,房地产行业出身的廖志远拿到了沐邦高科的控制权,并找来了前晶科能源首席运营官郭俊华担任总经理。翌年,沐邦高科豪掷9.8亿元溢价收购了硅片生厂商豪安能源,正式跨界光伏。这笔收购,导致沐邦高科的账面形成了7.83亿元的商誉,这占到了2022年净资产的109%。一般而言,合理比例应该在30%左右。

随后,沐邦高科抛出了一系列扩产计划。比如与梧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总投资额高达52亿元的《10GW 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投资合同书》;与鄂城区人民政府签订的总投资额高达48亿元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涉及10GW 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与铜陵狮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等签订的总投资70亿元的10GW N型高效电池片、10GW切片生产基地项目......

但截至2022年末,沐邦高科的净资产仅为7.16亿元,货币现金只有5000多万元。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在接手沐邦高科之前,廖志远曾担任中贤建设集团总裁等职务,其父亲即为中贤建设集团的总经理廖耀清,可谓出身于商贾之家,本就具有丰富的商场经验,完全能够洞悉光伏行业的周期性特征下大举扩产的高风险。那么,为何廖志远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不得不说,廖志远的确很有商业头脑。沐邦高科跨界的2022年,业绩狂飙的光伏板块在A股市场中掀起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光旋风”,只要上市企业与光伏沾边,股价翻倍只是起步。宣布跨界后,沐邦高科的股价从十几元一股一路上涨至最高53.80元/股,期间最大涨幅高达247%。仅靠着给资本市场画大饼,廖志远的身价就翻了几倍。

当众多光伏上市企业的实控人在股价暴涨之后宣布减持时,廖志远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有减持,还通过其所控制的汕头市邦领贸易有限公司(现沐邦新能源控股)在2023年斥资1亿元进行了增持,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公司的股价。

随后,廖志远开始频繁将股权质押。在众多质权人中,除了晶科科技以外,其它基本为质押融资,也就是类似于房地产行业拿地契抵押,把钱套出来。在这里,就不得不着重提一下铜陵高新企航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廖志远将沐邦新能源控股所持有的超四成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给了这家背后站着铜陵狮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私募基金。而沐邦高科的部分光伏项目,就在铜陵狮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说到这里,沐邦高科的很多看似反商业常识的操作,背后的原因其实无需多言了,这是不是有一种当年房地产行业盛行的“空手套白狼”的意味?某种程度上讲,沐邦高科的光伏产品,不是为了实现碳中和而生产的(向一道新能供应的部分硅片还出现了质量问题),而是为“求光若渴”的地方政府量身打造的政绩产品。

暗藏隐患的游戏规则

从去年开始,反内卷已经成为光伏行业的主旋律,今年更是让高层格外重视。针对反内卷,相关主管部门联合部分光伏企业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建立光伏版“OPEC”。但已经与光伏企业在利益上高度绑定且有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等政绩压力的地方政府,真的会任由“自己的孩子”破产倒闭吗?即使最终实现了行业出清,还不是由地方政府来买单。

在经济学中,大部分商业活动是靠游戏规则来指挥和协调的,而价格是一种反映商品相对稀缺程度的信号,它能够调节每一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比如当价格大幅下跌时,可能意味着供给的提升,这会让部分参与者选择离开,同时潜在的参与者也会望而却步,这是自由市场的调节机制。

但全产业链价格几乎跌到谷底且亏损了近两年的光伏行业,时至今日依然出清缓慢。为什么这些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企业家依然在苦苦支持?又是谁在为他们输血?本质上还是游戏规则出了问题。

回看前些年的光伏跨界风潮,真正吸引这些商场老炮儿的可能真不是碳中和目标、光伏行业发展前景这种宏伟叙事,而是资产市场与地方政府所带来的切实收益。在当年尚德、赛维让无锡、新余两座城市名利双收的标杆效应的加持下,双方可谓是一拍即合,一方借助上市公司平台融资、讲故事、推动股价,另一方出地、出钱、出政策,这本质上一条完整的利益链。

长城证券此前在研报中就曾指出,当前众多光伏产能经营主体虽以民企为主,但背后涉及各地地方产业投资资本,牵扯当地就业、税收、财政收入,部分地方政府仍有变相输血的措施,政策端出清考虑慎重,难以进行大规模的“一刀切”式强制出清。

当游戏规则出现了问题,如果依然在规则内解决问题,那么问题只会越来越多。光伏行业的出清之路,在反内卷的同时,也要防止房地产化。
 

特别声明:本网引用转载自其他机构、网站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